? ?
首頁
新聞動態
園區概況
招商引資
信息公開
網上辦事
掃黑除惡專項斗爭
主題教育活動
你好,歡迎光臨湛江奮勇高新區!
歷史沿革
總體規劃
交通區位
發展戰略
配套服務
招商重點
政策與準入
企業風采
領導之窗
信息公開指南
組織機構
年度報告
重點領域信息公開
五公開
依申請公開
政策文件
政策解讀
公示公告
微訪談
在線訪談
12345市民服務熱線
征集活動
信息公開指南
網上辦事
民生服務
便民知識庫
危房改造
奮勇高新區公安分局開...
湛江市奮勇經濟區總體...
湛江奮勇產業轉移工業...
湛江奮勇高新區202...
省工信廳黨組書記、廳...
奮勇高新區舉辦學習貫...
正式簽署!全球最大自...
為區域和全球經濟增長...
關于印發《廣東省財政廳關于支持珠三角與粵東西北產業共建的財政扶持政策》的通知
發布時間: 2017-09-29 15:35:19
作者:區辦公室
瀏覽量:
-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順德區人民政府,省直有關單位:
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將《廣東省財政廳關于支持珠三角與粵東西北產業共建的財政扶持政策》印發給你們,政策實施年限為2017-2020年,請抓緊組織實施。執行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省財政廳反映。
廣東省財政廳
2016年12月6日
廣東省財政廳關于支持珠三角與粵東西北產業共建的財政扶持政策
為貫徹落實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精神,深入實施省委、省政府關于區域協調發展和創新驅動發展的決策部署,鼓勵有技術含量的珠三角地區企業優先在省內梯度轉移,推動珠三角與粵東西北產業共建,特制定本財政扶持政策。
一、目標任務
——引導珠三角相關企業(項目)向粵東西北轉移。著力提升粵東西北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推動珠三角先進生產力向粵東西北梯度轉移。爭取到2018年,累計推動珠三角地區1600個項目轉移落戶粵東西北地區,省產業轉移工業園(以下簡稱省產業園)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3000億元,占粵東西北地區工業經濟比重達到35%以上。到2020年,省產業園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4400億元,占粵東西北地區工業經濟比重達到40%以上。
——引導產業鏈跨區域對接融合。在遵循經濟規律的前提下,堅持政府引導、市場導向、企業主體,充分調動政府和企業兩個積極性,鼓勵珠三角企業將生產環節外移,推動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協調聯動、融合發展。同時,推動新引進項目與當地原有產業聯動發展,激發原有產業發展潛力,把產業共建引向深入,實現高水平轉移。
——引導構建粵東西北創新型經濟體系框架。增強粵東西北地區創新能力,建成引領產業向中高端發展的重要聚集區。爭取到2018年,粵東西北地區主要創新指標實現較快增長,地區R&D經費投入占地區GDP比重達1.4%;到2020年,地區R&D經費投入占地區GDP比重達1.5%。
二、產業共建區域及適用企業
(一)適用地區。珠三角地區,指廣州、珠海、深圳、佛山、東莞、中山。粵東西北地區,指汕頭、韶關、河源、梅州、惠州、汕尾、江門、陽江、湛江、茂名、肇慶、清遠、潮州、揭陽、云浮。
(二)適用省產業園。指經省批準設立的省產業轉移工業園及享受省產業轉移政策的園區(含依托園區帶動產業集聚發展的項目)。
(三)適用企業及項目。珠三角地區符合省產業園環保政策、有利于產業轉型升級、有技術含量的企業或項目向粵東西北地區轉移,已完成或部分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相關經濟數據納入相應省產業園統計。其中,企業投資項目不得屬于《廣東省主體功能區產業發展指導目錄》、《廣東省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禁止發展、限制發展的項目,外商投資企業還應符合《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的要求。產業轉移重點類型為珠三角地區大型骨干企業和特色優勢企業的加工制造環節,大型骨干企業和特色優勢企業增資擴產、轉型升級項目,主導產業的配套企業,擁有較穩定國際市場份額的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企業,規模以上生產性服務業企業等。
各項措施適用的范圍在下文中具體說明。
三、產業共建獎補對象及方式
產業共建獎補實施普惠性事后財政獎補和一次性疊加財政獎補相結合,引導有技術含量的珠三角企業優先在省內梯度轉移,支持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地區產業對接共建。享受獎補政策的項目應符合適用范圍,并在2018年前動工建設或2020年前建成投產的企業或項目。
(一)普惠性獎補。
實施獎補年的下一年度起,每年度由省級與粵東西北地區財政按照1:1比例安排預算資金,對2016-2018年期間珠三角地區符合產業轉移園環保政策、有利于產業轉型升級、有技術含量的企業向粵東西北地區轉移進行事后獎補。
1.獎補對象。
(1)珠三角地區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整體轉移進入粵東西北省產業園進行技術改造、轉型升級。
(2)珠三角地區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在粵東西北省產業園設立的分廠或獨立核算生產線等增資擴產項目。
(3)珠三角地區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把總部留在珠三角地區,將生產制造環節轉移到粵東西北省產業園。
(4)珠三角地區整體轉移進入粵東西北省產業園的擁有較穩定國際市場份額的規模以上加工貿易企業,或對擴大園區當地就業容量有較大貢獻的規模以上勞動密集型企業。
(5)依托珠三角地區主導產業,通過延伸產業鏈或隨珠三角主導企業一并轉移到粵東西北省產業園發展的規模以上配套企業。
(6)隨制造業轉移進入粵東西北地區的配套完善技術研發、檢測計量、工業設計、信息服務、現代金融、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企業。
具體企業條件目錄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會同省商務廳等部門另行制訂頒布。
2.獎補標準。
獎補資金按照產業共建(含轉移)企業投產當年起連續5年,對園區所在地財政貢獻量的一定比例計算。具體核算標準如下:
企業入園投產起第1-3年,單家企業獎補金額=該企業當年度財政貢獻量(參考企業當年實際繳納入庫的企業所得稅額+增值稅額)*40%。
企業入園投產起第4-5年,單家企業獎補金額=該企業當年度財政貢獻量(參考企業當年實際繳納入庫的企業所得稅額+增值稅額)*20%。
企業所得稅與增值稅額以省級稅務機關認定的具體企業數據為準。獎補資金于下一年度核算兌付。
(二)疊加性獎補。
對符合下列情形的企業或項目,由省財政預算安排資金,按規定標準予以疊加獎勵,如已享受普惠性獎補,可在享受普惠性獎補的基礎上予以疊加獎勵。2013年實施省產業園擴能增效政策以來轉移的企業或項目如符合下列情形,一并納入獎補范圍。
1.大型骨干企業、世界500強企業、中國500強企業、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含全資子公司及其控股的企業)在粵東西北省產業園投資(控股)制造業企業,按企業或項目在園區內實際新增的固定資產投資額不超過30%比例按年度予以獎勵。每家累計最高不超過1億元。
2.隨同企業總部或生產性環節一起轉移進入粵東西北地區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視其規模及研發能力按每家一次性獎勵300萬元至1000萬元;屬于分支機構的,視其規模及研發能力按每家一次性獎勵100萬元至300萬元。
3.轉移進入粵東西北地區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每家一次性獎勵300萬元;納入省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的企業,每家一次性獎勵100萬元。
4.省級孵化器、新型研發機構、眾創空間等創新創業平臺整體轉移進入粵東西北地區或者在粵東西北地區設立分支機構的,按企業在粵東西北地區實際新增的固定資產投資額不超過30%比例按年度予以獎勵,每家累計最高不超過500萬元。
具體企業條件目錄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會同省科技廳等有關部門另行制訂頒布。
同時符合以上不同標準獎補措施的,按獎補標準最高的執行。獎補資金于企業符合獎補條件的下一年度的上半年予以核算兌付。獎補資金可由企業用于支付標準廠房建設及租金。
四、產業共建政府間利益共享
2016-2018年期間新增的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地區產業共建項目,如珠三角地區政府直接組織參與推進產業轉移項目共建工作,可在產業共建雙方政府協商一致的原則上,按照一定比例分享該項目實現的經濟利益。
(一)分享內容。
1.產業共建項目產生的國內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按照一定比例在產業共建雙方地市之間分成統計。
2.產業共建項目產生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能源消費量按國內生產總值分成比例,在產業共建雙方地市之間分配。
3.產業共建項目產生的稅收收入(增值稅、所得稅)市縣分成部分,扣除事后獎補資金市縣財政應承擔額度后,由產業共建雙方市縣按一定比例分成。
(二)分成比例。
產業共建項目產生的利益分享指標、分享年度及雙方市縣分成比例原則上由共建雙方本著互利和自愿原則協商確定,如協商中難以達成一致,可按以下列規定辦理:
1.產業共建項目由項目轉出地企業或政府全額投資的,轉出地與轉入地分成比例各為50%。
2.產業共建項目由項目轉出地與轉入地共同投資的,轉出轉入地分成比例可協商決定。轉出地分享比例最高不得超過40%。計算分成比例時,應將項目企業總分機構稅收分配比例考慮在內。
3.產業共建項目利益分享年度從企業獎補政策執行完畢后起連續5年,5年后相關經濟指標和利益歸屬轉入地。
產業共建項目轉入地分成資金由地方政府優先用于園區標準廠房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
五、獎補資金支付程序
(一)普惠性獎補資金支付程序。
1.確定年度計劃。省經濟和信息化委、財政廳會同省商務廳、統計局研究提出獎補資金年度需求。各級財政部門按規定在同級年初預算中預留應分擔的獎補資金。
2.組織申報政策。按照前述扶持范圍和條件,粵東西北地區各地市經信部門會同同級財政、科技、商務、稅務、工商、統計部門組織本地區符合條件的企業申報獎補政策,經審核后上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商務廳、財政廳。
3.確定獎補計劃。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商務廳會同省科技、稅務、統計等部門對各地申報情況進行審核,確定獎補企業名單,并提出年度獎補計劃送省財政廳復核,經復核并公示無異議后確定獎補計劃。
4.兌付獎補資金。省經濟和信息化委、財政廳聯合下達獎補計劃至各地市經信、財政部門,省財政部門將資金撥付至各市縣,各市縣在收到省撥付資金后15天內完成資金撥付手續。
(二)疊加性獎補資金支付程序。
1.確定年度計劃。省經濟和信息化委、財政廳會同省科技廳、統計局提出獎補資金年度需求。省財政按規定在年初預算中預留獎補資金。
2.組織申報政策。按照前述扶持范圍和條件,粵東西北地區各地市經信部門會同同級財政、商務、科技、工商、統計部門組織本地區符合條件的企業申報獎補政策,經審核后上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科技廳、財政廳。
3.確定獎補計劃。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科技廳會同省統計局對各地申報情況進行審核,確定獎補企業名單,并提出年度獎補計劃送省財政廳復核,經復核并公示無異議后確定獎補計劃。
4.兌付獎補資金。省經濟和信息化委、財政廳聯合下達獎補計劃至各地市經信、財政部門,省財政部門將資金撥付至各市縣,各市縣在收到省撥付資金后15天內完成資金撥付手續。
(三)利益共享政策兌現程序。
1.申報利益共享政策。產業共建項目雙方地市匯總產業共建項目,并提供共建雙方協議,上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財政廳、發展改革委、環保廳、稅務局、統計局備案。
2.審核經濟指標情況。產業共建項目雙方地市匯總審核經濟指標及稅收情況(分省級分成和市縣分成部分),上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統計局、財政廳。由省統計局辦理經濟指標分成事宜,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牽頭審核提出產業共建雙方稅收分成額度送省財政廳復核。
3.返還稅收分成資金。經復核確定稅收分成額度后,省財政預算通過市縣財政上解及轉移支付返還在產業共建雙方市縣進行兌現,具體是粵東西北地市分享返還給珠三角地區部分,通過上解省財政,再由省財政下達珠三角地市。
六、工作要求
(一)細化扶持目錄。
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商務廳、科技廳牽頭會同省直有關部門制訂企業扶持條件目錄,并建立產業共建財政扶持企業名錄庫和項目庫;省統計局完善利益共享經濟指標分成操作規程。
(二)做實基礎工作。
實行規范化信息數據管理,各地市做好享受普惠性獎補政策的企業稅收數據采集工作,做好享受重點獎補政策的企業運行情況動態監測;強化信用約束,各地市要把企業重合同守信用作為重要監測任務,加強對獎補資金的審核,并對資金申報、兌付的真實性、準確性負責。
(三)落實稅費優惠。
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和省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減免政策,落實國家和省確定的降成本行動計劃工作,積極推進實施“營改增”政策,嚴格執行國家降低制造業增值稅稅負政策、落實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落實高新技術企業優惠政策以及研發費加計扣除等稅收優惠政策,減輕入園企業的負擔。
(四)加大政策宣傳。
各地、各部門要充分發揮主流媒體及互聯網新媒體的優勢,加強產業共建獎補政策宣傳,做好政策解讀和引導。建立省有關部門、地市政府及入園企業間的信息溝通機制,提升政策帶動效應。
(五)落實工作責任。
粵東西北地區要積極采取有效措施,落實地方主體責任;珠三角地區要積極對對口幫扶市進行全面幫扶,引導雙方產業共建;省直有關部門要通力合作,各司其職,及時出臺配套措施,做好數據核實及資金審核工作,并加強對地市資金申報、兌付及企業涉稅數據核實和規范化指導。
(六)加強考核監督。
各地、各部門要強化績效意識,密切關注政策實施情況,及時開展財政資金績效評估,加強對政策實施、資金發放、信息統計的監督管理和檢查力度,防止虛報騙取事后獎補資金等違紀違法行為的發生;實行責任追究機制,對資金使用管理過程中存在違法違紀行為的,依照《財政部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予以責任追究,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流程圖1:
普惠性獎補資金管理流程圖
流程圖2:
疊加性獎補資金管理流程圖
流程圖3:
利益共享稅收返還管理流程圖
配套服務
招商重點
產業政策
政策與準入
優惠政策
準入條件
企業風采